最近走红的一篇文章提及,曾觉得,时间是最可怕的东西,让我们不断变老,又不断失去。如今惊觉,时间其实是最宝贵的力量,你现在的生活,取决于之前的选择;而现在的选择,决定了未来的生活。
这话同样也适合国内的IC业。
过去的2019年,国内半导体业遭遇“百年未有之变局”,一纸禁令掀起了汹涌的国产替代化风暴,并在各个环节加速修炼、重新锻造。这样的种子一俟埋下,必然会由表及里产生新的冲击波。在开年之际,回望国内厂商在核心芯片如GPU、MCU、FPGA、射频芯片等的进程,展望2020年接下来的选择与付出,显然需要互为呼应。
格局
如今的MCU已在消费电子、工业控制/医疗、汽车电子等产业遍地开花。市场虽有起落,但随着物联网、汽车电子等应用的强劲带动,预测到2020年,全球MCU市场将突破200亿美元,而国内MCU市场亦将超500亿元。
尽管作为兵家必争之地,MCU在经过多年的征战之后,国外前八大厂商占据全球88%的市场份额,头部集中效应显著,但其毕竟没有如PC X86一样一统天下,分散的、多需求的应用催生差异化的打法,可凭借不同的产品和定位在市场开花。加上灵活的IP授权模式,大大降低了设计门槛。通过辅以半导体产业成熟的分工体系,国内MCU厂商只要找准一个方向,用高性价比、低成本以及服务优势就可打开一片天地,以点及面进行扩张。
而在MCU发展的长河中,MCU架构从以往自有架构的百花齐放走向了Arm IP核占据半壁江山的格局。一方面,应用的需求提升,导致32位MCU软件和开发复杂度提升,自有架构难以支撑庞大的生态体系;另一方面,Arm独有的授权模式和MCU大厂的支持,最终得以互相成全。
得益于此,国内一系列本土MCU厂商如兆易创新、君正、灵动微、紫光国微、华大、航顺、国民技术、芯旺微等已经打响名头,在不同细分市场各有作为。特别是兆易创新在2018年以9.4%的份额占据了中国市场第三大供应商的位置,它的崛起成为国内MCU厂商发展的一大典型。
据统计,如今国内做MCU的厂商已接近两百家。
机会
在先期立足之后,面对华为事件发酵后的国产替代化浪潮,MCU厂商正迎来史上“最好时光”。但以元禾璞华(苏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陈大同的观点是,这一机会期只有两三年,两三年之后各个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基本锁定,难再有此良机。
上海芯旺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销售总监丁丁提及:“处在美国限制对中国科技技术和芯片产品的出口、半导体国产化进程加快的形势下,建立自主、可控、安全的供应链,加大产业开放合作,是中美贸易摩擦局势下中国半导体产业防患于未然的必然选择。”
因而,2020年对国内MCU厂商的第一问或是如何将这一机遇转变为实实在在的“份额”?
上海灵动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吴忠洁认为,从国产替代应用来看,家电、电动工具、电动汽车以及医疗领域的机会更多,整体态势已发生变化。以往大家电中的MCU基本都是国外品牌的天下,比如空调基本是TI、英飞凌,而白色家电被Microchip等厂商掌控,汽车电子前装市场则基本都是瑞萨、NXP、英飞凌的天下,但如今系统厂商在主动寻求国产供应商方案,并已有部分在应用。
顺“势”而为涉及MCU的生存哲学。吴忠洁说,对国内MCU厂商的要求在于一是深耕细分市场,并着力提供包括函数库、应用软件、远程烧录、硬件工具等完整的生态体系;二是提升可靠性,要进行大量的投入和试验,比如解决静电保护、浪涌、电压波动影响等问题等都要逐一攻克;三是有很多应用需要有相应的算法,需在算法上下工夫。
用业界知名专家唐晓泉老师直白的话来说,就是国产MCU的重点应仍是品控。如今MCU在低功耗方面已做得比较成功,但这些低功耗都是以Arm的M0为基础的,是以降低计算能力作为代价的。唐晓泉认为MCU的核心能力是在计算能力上,特别是AI由云侧移向端侧,提高MCU的计算能力、适当降低功耗应是客户所感兴趣的。
中颖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傅启明董事长也提到,MCU目前的竞争态势是进口替代,中颖一直专注于工业级MCU,随着MCU在工业领域的拓展,这一领域还大有可为。
角逐其中既要集中优势兵力于一隅,又要稳扎稳打。毕竟,MCU的产业特点也决定了不可能出现“一飞冲天”的厂商。“MCU的嵌入式应用不像智能终端应用一样,一上量就能成为网红。MCU虽很重要,但价格一直不高,如今MCU的ASP也一直在下降,真正要做好还是要专注,要以点及面。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做到极致。”吴忠洁强调。
笔者也了解到,中颖电子花费了两三年时间来解决一个防静电技术问题。可见,对国内MCU厂商而言要打磨的不止是生态,更是心态。
变数
对MCU杀伐的国内MCU厂商来说,正在通过成本优势和服务能力逐步完成中低端MCU领域的国产化,而中高端市场的替代空间依然巨大。随着32位MCU价格逐渐逼近4位和8位MCU,未来几年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在2020年市场占有率将超过六成。
此外,本土的MCU厂商更多切入的是集中在消费领域,而在工业和汽车MCU市场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且,一些国内MCU厂商选择切入国外MCU成熟体系,比如与某大厂的Pin to Pin兼容,以高性价比优势来蚕食。但长久来看,转变这一“战局”,国内MCU厂商不仅要把握MCU高性能高集成度低功耗高可靠性趋势,还应着力构建自有完整生态体系、深入切分应用、打磨解决方案,这是必经之路,亦要积数年之功。
从整体差距来看,吴忠洁认为,与国外可靠性差距可能还需3-5年,生态体系则差5-8年。
在这一过程中,也需要关注最新的动向。从架构来说,尽管RISC-V方兴未艾,但吴忠洁提到,整个MCU市场ARM占到三成以下,在32位MCU中大概占据一半左右,比如8倍有8051,32位有MIPS、自有架构等。未来短期仍以Arm核为主,RISC-V或还需要3-5年时间来构建生态和打开应用。
唐晓泉也提及,在应用RISC-V的国产MCU上,不只是品控要求,同时开发平台的通用性也是一大重点。
从应用角度上看,在开发中实现软件与硬件的解耦,对应用开发者非常重要。唐晓泉举例说,比如某厂商为客户提供了专用软件开发平台,但也有基于开源硬件arduino的软件开发平台。从数据来看,使用arduino的人数远超过这一公司自己的软件开发平台。但这一“双管齐下”的操作,会让采用MCU的产业界更“放心”,因为非官方支持的软件开发平台一直是梗。
伴随着AI的兴起,对于AI与MCU的结合厂商的选择有的静观其变,有的积极融入。吴忠洁分析,MCU本身是一个处理器,在AI终端应用也需采用MCU,是否整合需要根据系统的要求、产品定义以及投入产出比,不能“跟风”。
而终级的问题或是整合。通过一波波整合风潮,如今国外巨头牢牢占据C位,无论是NXP以118亿美元收购Freescale、Cypress收购spansion、微芯科技收购了Atmel、英飞凌以100亿美元收购Cypress等,成就自身实力的同时也筑就了高壁垒。国内两百多家MCU厂商相信能真正走出来的不会太多,如果不加速整合,那么一大半公司倒闭或面临倒闭的局面不可避免,有时候成全别人其实更具风范。
阿瑟﹒米勒曾说过,在这个相信一切都有一条捷径可走的年代,应该学习的最了不起的一课是:从长远观点看,最困难的道路也是最容易的道路。
(来源:集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