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设计
 
甩掉山寨齐名高通 联发科的高端路
 2015-4-24
 

联发科与山寨手机一起爆红,在3G初期没落,随着安卓智能手机的火热,联发科凭借高性价比的处理器彻底崛起。4G时代来临同时又面临智能手机市场的逐渐饱和,联发科希望甩掉山寨,走向高端的征程是否容易?

 

时至今日,提到联发科许多人的第一印象仍然是低端。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纵观国内智能手机大厂主打性价比的手机,大部分都会选择联发科处理器。虽然这从一个方面证明了联发科处理器具备很高的性价比,但这也让联发科处理器贴上了低端的标签。在 MWC 2015 世界通讯展上联发科发布定位高端的手机芯片品牌“Helio”,要与高通的“Snapdragon”一较高下,目前搭载联发科高端处理器的手机也已发布。

 

然而,从厂商的态度来看,联发科还远没有成功。在最近的乐视发布会上,乐视一口气发布了三款乐视超级手机,分别是乐视超级手机1、乐视超级手机1 Pro、乐视超级手机Max,乐视超级手机1搭载的正是联发科的高端处理器Helio X10(即MT6795)。不过,乐视超级手机1售价1499元,是三款手机中定价最低,主打性价比的一款。除此之外,在乐视的发布会上,虽然提到的跑分超过5万分,一举超越了小米、魅族等一众国产与国际品牌旗舰机,但却似乎在回避联发科Helio X10。

 

如果说乐视的手机发布会上提到联发科处理器却缺少自豪感是一种遗憾,那么,国内知名智能手机厂商小米、魅族却基本不会提及联发科则更显无奈。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去年的魅族MX4虽然引发了轰动,在MX4发布时,魅族也和其他厂商一样,闭口不提联发科的品牌和型号,只顾说处理器的主频、核心数和跑分。因此,对于硬件开发者来说,联发科早已成为一个可爱的巨人,却也像一个屠杀市场的恶魔。主流手机厂商不在排斥联发科,却也对联发科品牌绝口不提。

 

各大主流手机厂商虽然不提联发科,但是联发科的表现却十分抢眼。从2014年安卓设备芯片品牌分布比例来看,联发科以31%的市场占有率略低于高通。从财报来看,联发科2014年营收同比增长56.6%至2130.63亿元(新台币,下同,约423亿人民币),税后净利润达463.99亿元(约9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8.8%,营收、净利创历史新高,去年EPS(每股收益)为30.04元。

 

在2015年,由于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趋于饱和,据中国工信部资料显示,中国首季3G机款年衰退89%至900万支。4G芯片价格也开始跳水,几乎杀到入门机款等级。从中国手机芯片市占率来看,联发科可能从去年登顶的50%降至今年46%。中国手机市场作为联发科的重要市场,其市占率的降低势必影响其营收,因此,为了企业的发展,联发科不得不谋求高端发展。

 

除了市场的逐渐饱和,本来利润率就不高的中低端市场也更加激烈。大陆本土IC设计企业展讯推出新品将大大拉低芯片的价格,而联芯最近联合搭载在小米2A上的解决方案也极具性价比,还有瑞芯微也加入战局,将让联发科的毛利空间受到挤压。而高端市场有着更高的利润率。

 

推广高端品牌和引爆核战是联发科杀入高端市场的举措。首先是在MWC 2015上发布了高端处理器品牌“Helio”。为了加深消费者印象,联发科打算针对大中华市场征求中文化名称,如同高通透过“骁龙”品牌在大中华市场与手机业者合作宣传。同样为了品牌知名度的迅速提升,联发科最高端的 MT6795 即属于 Helio 产品,而 Helio 还会再细分成 X 系列与 P 系列不同级别的产品。

 

在提升高端品牌知名度之余,联发科还用上了自己擅长的“核战”。近日有消息爆出,联发科将推出 10 核心处理器 Helio X20,跑分将超过 7 万,台湾媒体曝光了这款产品的部分参数,将采用联发科独家的 3 架构公板设计,在大小核架构之外在增加 Turbo 架构,由 2 个 Cortex-A57 核心加上 4+4Cortex A53 组成,台积电 20 纳米工艺,据悉,该芯片最快在今年 7 月份量产,终端产品最快在年底前可上市。

 

不难看出联发科为高端品牌的打造十分用心,不过联发科的用心从乐视手机发布会上可以看到并没有得到国内智能手机厂商的支持,只有比较厚道的HTC的支持。而联发科面临的困难还不止于此。国内从去年开始大力推广4G,联发科在初期由于技术和专利问题落后半年,因此在2015年大力发展4G芯片。同样,从之前在小米印度禁售事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联发科虽然能提供给厂商极富性价比的芯片,却无法给予厂商专利上的保护伞,虽然这一点可能很片面,但多少又一次分化了联发科的吸引力。

 

可以看到,联发科的高端之路依旧漫漫,后有国内的IC设计厂商的奋力追赶,前有高通的阻碍。不过,趁高通810出现过热问题之时,三星也开始发力自家的手机芯片业务,不难发现高端市场具有巨大的市场,联发科的选择是正确的,却也是艰难的。

 

(来源: OFweek 电子工程网)